这是一支活跃在人工智能科研教学一线的团队,经过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教改等重点项目,作为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一张闪亮名片,引领着人工智能科研教学的改革,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他们坚持立德树人,不辱使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谱写新篇。
紧跟时代,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
早在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与时代步伐,由广西“千骨计划”培养对象、中山大学博士后冯宝博士牵头,在仪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支持下,在前期机器视觉、模式识别及其在医学信息处理、脑-机交互的研究基础上,成立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团队。
团队依托自动化与仪器类专业群,适应教学需要与学科发展,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算法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冯宝博士具有多年丰富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坚持围绕实际临床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坚持科学研究反哺教学、坚持科学研究助力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医疗中的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团队之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经验不足往往是青年团队的短板,但冯宝认为青年教师的朝气、创新精神与团结之心更适合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团队建设中,敢于对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并善于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分配不同的任务,在梯队建设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CT影像的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除此之外,2018年至今,团队还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2项,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21篇,其中SCI论文1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勇攀高峰,持续推动课程内涵建设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我国,不仅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存在较大的缺口,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要通过科学研究,为广西及粤港澳地区做好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智能感知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储备。”冯宝说道。
科学研究反哺教学,这是早在团队创建之初即定下的理念,在团队创建初期,通过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打造典型教学案例,赋予了书本中复杂的公式、深奥的文字叙述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它们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字、乏味的表述,而是真正体现了数字及表述背后的工程思维、逻辑思维,达到了不只是传递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2018年以来,团队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2篇,并获得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师团队建设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参与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自动化专业成为学校“新工科”试点建设专业,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共41人次获奖。
在学校教务处及相关专家指导下,团队成员经过前期调研、问卷调查、专家研讨等方式,基于OBE理念修订了自动化专业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专业综合训练》等课程,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结合团队科研成果实施教学,带动教学转型提质。
以赛促学,全力打造科创育人平台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团队成员均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最新理念与发展弊端。
团队建设的另一个理念是通过邀请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探索大学四年不断线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方面,团队在自动化专业采用“大一广泛吸取,大二精心选拔,大三、大四重点培养”的模式,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与熟悉人工智能,富有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在教学方面,团队成员经常开展教学研讨,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研讨与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通过各种实验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在《创业基础与实践》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
2018年以来,自动化专业学生参与发表专业论文2篇;参与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受理3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6项,自治区级立项8项;“挑战杯”竞赛自治区级三等奖2项;“创青春”大赛获奖4项;“互联网+”自治区级银奖3项、铜奖1项。学生团队里多名成员被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录取为研究生得以继续深造。
“科研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持续围绕脑机交互、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开展工作,未来还将重点打造校企联合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方面,我们永远在路上。”冯宝说。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撰稿/送审:刘梓汐|审核:唐韬